出緬甸記



緬甸若開邦(Rakhine)自2017年8月25日爆發由伊斯蘭反政府武裝「洛興亞救世軍」和政府軍的武裝衝突事件以來,至今逾87,000名洛興亞族人被迫倉皇從緬甸逃入孟加拉。孟加拉近年來已接受了超過40萬名的洛興亞難民,其政府曾多次表示該國的難民接待能力已接近極限,因此尚有數千名滯留邊境的洛興亞人,陷入了被孟加拉國政府拒絕或暫緩入境的遭遇。

▲ 數千名洛興亞難民從緬甸和孟加拉向外遷徙,藉由殘破小船從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水域流竄向馬來西亞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泰國等東南亞國家,國際媒體稱他們為「船民」。攝影/Jonathan Vit

傾家蕩產也要逃

當地有許多船家,只要洛興亞人有錢,船家都會載他們渡河,但有剛上岸的難民告訴我們,當地偷渡集團獅子大開口,從緬甸搭船渡河到孟加拉,一人一趟要價5萬孟加拉塔卡(約1.8萬元台幣),而且還得冒著很大的生命危險。

簡陋的木船時常發生翻覆意外,才40天大的嬰兒四肢癱軟第躺在父親的懷抱裡,旁人都泣不成聲。母親抱著他,癱坐在地上。這樣的類似場景,每天都在孟加拉海岸邊上演。

儘管偷渡辛苦、費用高昂,但許多洛興亞人仍帶著僅有家當,不惜離鄉背井尋找另一個棲身之地,只因無法再忍受緬甸軍方的迫害。

▲ 2017年9月14日,一名從緬甸逃往孟加拉的洛興亞難民手中捧著在船難中喪生的孩子。攝影:Dar Yasin/AP

一卡皮箱的逃亡

趁著黑夜搭乘人蛇船,渡過邊境納夫河進入孟加拉後,一個洛興亞難民大家族,帶著從緬甸一路扛來的家當,汗流浹背站在薩布朗(Sabrang)一處物資發放處的泥地休息。

家族20歲的小女兒莎瑪打開皮箱,一個紅色小盒子裡面,塞著2張摺疊得小小的「金飾購買證明」,他們帶著紙張,以確保未來變賣身上珠寶時,可以換得應得的金錢;而辣椒則是他們過去在緬甸家園辛苦種植的,再重也要扛過邊境,「除此之外,我們已經一無所有」。

然而,他們剛剛抵達的國度比緬甸更貧窮,難民營的環境髒亂惡臭,且孟加拉政府不願給予他們公民身分。在這裡,洛興亞人發現自己成為一群遭祖國永遠遺棄的「異鄉人」。他們唯一追求的、無比卑微卻困難的生活目標,就是繼續活下去。

▲ 一只皮箱和一袋辣椒,就是這11人洛興亞大家族的所有家當。攝影:陳鼎仁/蘋果日報

孤獨的逃亡之路

“不要送我們回緬甸!” — 來自洛興亞人最後的求助

根據英國《衞報》的前線報導,緬甸軍方自2017年8月25日起,已憑「安全理由」封鎖若開北境,包括眾多國際救援組識也無法入境,因此中斷了他們的運補與援助計劃,受影響者預估超過25萬人。被斷絕了外界的援助,洛興亞族人這次的逃亡是孤獨的,沒有國籍的他們,能依靠的就只有同伴的相助,一起攀山涉水,尋找下一個容身之地。

▲ 2017年8月31日,在孟加拉海岸,孟加拉村民搜獲兩艘協助洛興亞人逃難時翻沉的船,翻船造成26名婦孺死亡。攝影:Suvra Kahti Das/AP



以上新聞截自:

《端傳媒》,《圖集:出緬甸記——羅興亞人的逃亡之路》(2017年9月5日)

《蘋果日報》,《直擊洛興雅人暗夜逃亡》(2017年10月15日)





“我不喜歡洛興亞人
 他們以前在若開邦殺了很多人!”

文/蘋果日報 侯良儒

今年23歲、平常在仰光傳統市場賣畫的阿奇(化名),被我們問到這個敏感議題時,先是露出尷尬為難的表情,然後用手指後方的穆斯林小販,表示如果在他攤位旁談這個問題對方可能不高興,希望我們能移動到市場外頭進行採訪。

阿奇說對他而言,洛興亞人是來自孟加拉的移民,不算是緬甸人。問他是否同情遭屠殺的洛興亞平民?阿奇臉色一沉得說:「我不喜歡殺戮,不管是誰都不該讓這種事情一再發生。」

28歲緬華的小李(化名)表示,許多洛興亞人是緬甸遭英國殖民時,從孟加拉遷移至緬甸長住,「我個人覺得,他們如果已經移居兩到三代,等於已經在這裡生存一定年度,發放ID是OK的;但這些年才過來的人,我想那是不應該給的。」


宗教並非衝突核心

「這是很清楚的!」現居泰國的若開族青年阿庫(化名)說:如果你世代住在緬甸,政府理應發ID;但如果你是幾年前非法遷移,政府並不需要給你ID,就像我到泰國工作10年,泰國也不會發ID給我,因為我是一個來自緬甸的緬甸人。」

阿庫強調,宗教衝突並非這起事件的核心,「若開邦有很多穆斯林,有非法移民、也有合法國民,他們都很努力工作,但有些來自其他國家的極端份子,在若開邦進行殺戮,所以緬甸政府將這些人視為恐怖分子。」


西元8世紀-17世紀中

孟加拉灣因季風貿易盛行,帶來定居的穆斯林商人團體。1430年,孟加拉蘇丹國征服緬甸西部的若開並開始建政,大量孟加拉人移入。

1660年印度戰亂,開啟第二波洛興亞人大移民至緬甸若開邦地區。1785年,緬甸貢榜王朝兼併若開邦。

1824-26年,第一次英緬戰爭,若開統治權割讓給英屬印度,戰爭時逃難至孟加拉的穆斯林逐漸回流。

英國殖民時期(1886-1948)

第三次英緬戰爭,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。英國政府為了發展殖民地事業,鼓勵大量孟加拉移民進入緬甸,是第三波大移民潮。

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,日本入侵緬甸,為了西征印度,在若開區成立以佛教徒為主的若開愛國軍,英印政府則成立以穆斯林為主的第五軍團穆斯林游擊隊,使若開邦於1944年重回英印政府的統治下。隨後爆發的巴基斯坦獨立戰爭,促使洛興亞人的第四波移民潮。

吳努政府時期(1948-1962年)

二戰後,緬甸聯邦政府拒絕成立自治的穆斯林邦,穆斯林聖戰黨隨即發動針對聯邦政府的聖戰,摧毀了若開邦北部倖存的佛教徒村莊,控制整個若開邦北部和緬甸巴斯基坦邊境,使更多孟加拉人湧入若開邦。

1948年,緬甸政府公布《國籍法》與《選擇國籍條例》,在英屬殖民地出生且在緬甸居住8年以上者才可申請歸化入籍,使存有大量文盲人口的洛興亞人成為無國籍者。

軍政府統治時期(1962-2011年)

1971年的孟加拉國解放戰爭,開啟洛興亞人第五波移民潮。

1982年,緬甸政府再次頒布採血統主義的《國籍法》,雙親中至少一位需為緬甸公民,必須提供1948年前就定居緬甸的證明。國際人權組織統計,約有一百萬洛興亞人在此時被剝奪了國籍。

1962至1988年前,奈溫將軍發動多次剿滅若開邦境內穆斯林武裝份子的清剿行動,並收回大片土地,使許多穆斯林農民失去土地而淪為貧民,「洛興亞難民」一詞越來越頻繁出現於穆斯林媒體上,進而被國際社會使用。

1991年,蘇茂將軍實施若開邦行動,破壞當地穆斯林清真寺並大清剿洛興亞穆斯林團結組織。

1992年,緬甸政府進行停火協議,但對洛興亞人問題仍漠視。

政治轉型期(2011-至今)

2014年,緬甸政府實施十萬洛興亞人重建家園與改善醫療及教育計畫,但要洛興亞人提出1948年便居住於此地的證明,不然仍登記為孟加拉裔。

2015年,數千名洛興亞人從緬甸和孟加拉向外遷徙,藉由殘破的小船從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水域流竄向馬來西亞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泰國等東南亞國家。

2017年8月,洛興亞叛亂份子「阿拉干洛興亞救世軍」襲擊了若開邦多個警察哨與一處陸軍基地,造成近百人死亡。緬甸安全部隊為了應對,開始對洛興亞進行大規模武裝行動,隨著行動繼續,傷亡人數不斷攀升,甚至出現無差別攻擊,做出任意逮補、法外處決、輪姦婦女、縱火焚燒及洗劫民宅等暴行。

中國表態支持緬甸政府

2017年9月,BBC訪問了中國問題專家庫恩(Robert Lawrence Kuhn)談論緬甸的洛興亞危機。隨後,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席9月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時,也正式表態宣布中國支持緬甸軍方的作法。

庫恩認為中國選擇支持緬甸處理洛興亞危機的原因有三:中國同樣也有新疆及西藏等棘手的少數民族問題,所以不會針對這點來要求緬甸政府對此負責。其次,中國在南海的主權爭議上需要東盟成員國緬甸的支持。最重要的,緬甸除了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,也是其現推行「一帶一路」計畫的重要版圖之一,像是當中的輸油管計畫正好位於緬甸若開邦。

美國稱洛興亞受到「種族清洗」

美國國務卿提勒森11月初隨同川普總統赴亞洲訪問,結束在菲律賓的東盟峰會後,特別轉往緬甸實地了解情況

國務院於11月22日首次針對緬甸洛興亞族的情況發表聲明,指出經過對現有事實的謹慎分析後,若開邦北部局勢已構成對洛興亞人的「種族清洗」。美國支持具信譽的獨立調查和聯合國安理會的建設性行動;也會根據美國法律,針對必須負責的對象採取定向性制裁,以追究責任。

提勒森表示,扭轉種族清洗的方式是讓這些羅興亞人可以自願返回家園,有尊嚴的過生活。

以上新聞截自:

《中時電子報》,《拉近中緬!陸表態支持翁山蘇姬處理羅興亞危機》(2017年9月21日)

《中時電子報》,《美國務院稱緬甸少數族裔受到「種族清洗」》(2017年11月23日)

根據法新社報導,至今已有

625000

名洛興亞難民湧入鄰國孟加拉,

讓原本就人滿為患的難民營更加混亂。


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指出,

單是緬甸軍方首月的軍事行動最少造成

6700

洛興亞人死亡,

主要死因為槍傷、活活燒死及虐打。

當中包括730名只有5歲或以下的幼童。